【咕噜鱼(原魔石咕噜鱼)鱼火锅分享】火锅的起源!
发布时间:2014-08-24 浏览量:2113

    火锅是中国传统的饮食方式,起源于民间,历史悠久,迄今已有3000余年。历经秦、汉、唐代的演变,直到宋代才真正有火锅的记载。《韩诗外传》中记载,古代祭祀或庆典,要“击钟列鼎”而食,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,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,这就是火锅的萌芽。早在鼎烹而食的商周时代,就已出现了用火烧锅,以水(汤)导热,煮(涮)食物的烹调方法,这就是火锅的雏形。虽历经上千年,但烹调方法与现在相同。宋人林洪在其《山家清供》中提到吃火锅之事,即其所称的“拨霞供”,谈到他游五夷山,访师道,在雪地里得一兔子,无厨师烹制。“师云,山间只用薄批,酒、酱、椒料沃之。以风炉安桌上,用水半铫(半吊子),候汤响一杯后(等汤开后),各分以箸,令自夹入汤摆(涮)熟,啖(吃)之,乃随意各以汁供(各人)随意沾食。”从吃法上看,它类似现在的“涮兔肉火锅”。直到明清,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。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,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,用火锅1550个,其盛况可谓是当时中国火锅之最,令人惊叹。

    重庆火锅的起源。重庆火锅又称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,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、朝天门一带的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。当时的朝天门,舟楫如梭,樯帆如林,大如涌潮,货如积山,乃渝州水上通衢。那时的船工纤夫属于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,他们终年以木船为家,在江河上劳碌奔波,不可能随身携带各种复杂的炊具,大抵有一口大锅,几副碗筷。他们把能弄到的各种吃的统一都放在一个锅里煮,然后围而食之。这实际上是古代鼎烹而食的餐饮方式的继续和简陋化。当时的禽畜屠宰场多在江边,由于他们比较穷,与鸡鸭鱼肉无缘,为了维持常年累月超强度的体力劳动,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一般富人甚至市民都不屑一顾的禽畜下水——主要是指牛毛肚、猪黄喉、鸭肠、牛血旺等(又称“水八块”)。为了去除或压住下锅之物的腥臊味,就放入比较重的辣椒、花椒,有条件的加入黄酒醪糟以提味。“船头河岸,便捷食品,搭石为灶,捧碗聚盆;披蓑戴笠,避风挡淋。集麻辣鲜香于一锅,嚼酸甜咸淡品人生。美味尽享,甘酒同饮;大汗淋漓,祛湿暖身;涛声悠悠,帆船片片。人间仙景,重庆火锅也。”(摘自秦文武《火锅赋》)这就是重庆火锅的来源。后来,一些小商贩把这种磋食方法稍加创意,用一根扁担,两副绳索相连,一边是红泥小火炉,上置一只洋铁盆,里面装有翻滚着黑瞅瞅的卤汁,另一头是盛装动物头蹄内脏和佐料。由于价格低廉,经济实惠,吃得方便热烙,受到当时群众欢迎。据传,上世纪二三年代,有马氏兄弟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,在下半城南纪门的宰房街(现长江大桥桥坎下)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的红汤毛肚火锅馆,这才将火锅请进小饭馆定居。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,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毛肚火锅。

    四川著名作家李劼(吉加力)人1947年在成都出版的《风土杂志》上发表文章,对重庆火锅做了可信的考证。文中说:“吃水牛的毛肚火锅,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。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,洗净煮一煮,而后将肝子、肚子等切成小块,于担头置泥炉一具,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,盆内翻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。于是河边、桥头的一般劳力朋友,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。各人认定一格,且烫且吃,吃若干块,算若干钱,既经济,又能增加热量……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把它高尚化了,从担头移至桌上,泥炉依然,只是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,卤汁、蘸汁,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,以求干净而适合各人的口味。”可见,麻椒火锅发源于重庆,经过饮食界的不断改进,色、香、味独具特色,因此重庆火锅最负盛名。

咕噜鱼(原魔石咕噜鱼)财富专线:400-887-7037

手机微信用户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信息

上一篇: 高标准 严要求 ——2014年咕噜鱼(原魔石咕噜鱼)新菜品培训会!
下一篇: 咕噜鱼(原魔石咕噜鱼)教你如何做好中秋节促销!
提交免费获取资料
Copyright © 2020   版权所有  渝ICP备11005119号-5    https://beian.miit.gov.cn/